金秋九月,北大国发院2021级EMBA新生将走进北大朗润园和承泽园,开启崭新的学业旅程。
“百战归来再读书”,从商场回归校园,每个同学开始静下心来,在墨香阵阵中啜饮知识的甘露。
“书山有路勤为径”,老师的指导亦如指路明灯,点亮学子崭新的征程。
我们在这开学季,邀请北大国发院部分教授为新生荐书,启迪智慧。
推荐人:
陈春花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推荐人简介:
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专注于中国企业成长研究,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创新研究。三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多次获得研究论文奖和出版界年度最佳作者奖;两次获得《清华管理评论》“年度管理创新思想家”。两次出任大型企业的CEO,并取得业界公认的绩效,两次获评《财富》“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蝉联四届《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女性”。出版著作近30本,代表作有《共生》、《协同》、《领先之道》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
推荐书目
《创造知识的企业》
作 者:[日]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 [日] 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 著
推荐语
陈春花:知识能力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创新的关键
《创造知识的企业》、《创造知识的方法论》及《信念:冲突低迷状态,实现业绩跃迁》的核心作者是野中郁次郎,这三本书也反映了他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以知识为核心的逻辑主线。野中对时代的判断与彼得·德鲁克一致,即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唯有知识才是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源泉,知识能力是企业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创新的关键。自1991年开始,野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知识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在富士通等众多知名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野中丰富的学术与企业实践经历让他得以在开发知识创造理论、应用知识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提出具有重大价值的观点。野中最大的贡献是创设了一套组织知识创造的新理论与通用模型,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指引,他甚至被国际管理学界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拓荒者,是“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野中早期在加利福利亚伯克利分校工作,主要研究市场营销领域中的信息处理,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得到诺奖获得者西蒙的推荐。但通过系列的“信息”研究,野中逐渐发现,信息的视角不足以支撑创新,很多时候,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对创新更具决定性作用。野中认为,组织不应该仅遵循西蒙的“组织就是信息处理机器”,更应该被视为“有机生命体”,需要创造知识以能动地适应环境。基于这一观点,野中逐渐将研究视野转到知识上来,深入探索分析其获取、创造、保存和利用的过程。我先向大家推荐《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
《创造知识的企业》是野中与同事竹内弘高合著,曾于1995年在美国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这本书基于知识视角研究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多精辟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作者强调,为了更好地解释创新,我们有必要开发组织知识创造的理论。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从知识创造原理、模型到实践操作都给出了细致解释与案例说明,搭建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大前研一等对这本书都给予了较高程度的评价,这是一本管理学中关于知识管理的著作。
野中等秉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组织不仅仅处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知识创造才是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将知识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是这一观点的逻辑起点。在作者看来,组织内知识主要是“隐性的”,不容易看到及表达,而正是这些隐性知识提升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点容易被大家忽视。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维度和认知维度去交流分享隐性知识,并使之转换为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组织知识创造才有了动力源泉。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与互动作用是本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更完整的展示组织知识创造理论模型,野中等通过认识论(Epistemology)与本体论(Ontology)两个维度来构建模型。在认识论上,基于综合的哲学基础,他们提出,组织知识创造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不断动态地相互作用”。野中等认为知识创造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隐性知识产生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产生新显性知识(外显化,Ex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产生新显性知识(组合化,Combination)及显性知识产生新隐性知识(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这四个部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引擎”,是个体知识管理需经历的不同阶段,也就是知识转换的SECI模型。
在本体论维度上,首先个体拥有并开发知识,组织中的知识将会由个体层面转化为团队层面与组织层面(包括组织间)的知识。本体论涉及个体、团队及组织等。组织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就发生在这两个维度上,而且这两个螺旋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带来创新。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螺旋模型,我们一定要超越西方哲学中的“二分法”,如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上构建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螺旋模型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组织知识创造模型,野中等提出了促进知识螺旋上升的5个条件,即意图、自主、波动和创造性混沌、冗余和必要多样性。简单来理解,要想产生更高效的组织知识创造,个体首先需要明确公司意图与愿景,从而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在个体环境支持上,组织需提供个体充分的自主性,使个体的信息获取产生有意义的重叠,让个体感知与外部环境沟通的混沌感,及保持组织内部多样性以更好的与外部复杂环境相匹配。这告诉管理者,在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有很多的实践原则可以遵循。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作者提出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五阶段模型,即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及跨层转移知识。这个过程模型将知识转换模式、知识转换促进条件与外部环境充分整合,为企业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工具。我们同时要认识到,组织知识创造是非线性的,可以周期性的跨层面移动,作者以松下的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这点。
《创造知识的企业》还分析了“自上而下”模式与“自下而上”模式在组织知识创造中的价值,并强调了中层管理者的战略价值,认为“承上启下式”管理结合了前两者优点,是最适合进行组织知识创造的模式,能让知识螺旋更好地跨越本体论层面。同样的,野中等认为只有整合层级体制与特别工作组的优势的“超文本组织”这一新型组织结构能够促进知识创造的蓬勃发展。提出组织知识创造的阶段模型并阐明中层管理者与“超文本组织”在组织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是本书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它展示了如何支持组织知识创造的落地。
在一个知识驱动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阅读此书,是极为有价值的选择。通过阅读会更清晰地了解:组织中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创造是什么?对于这些内容的把握能让我们以知识管理的逻辑主线去理解企业,理解组织创新力的打造。虽然此书在阅读体验上会有些挑战,而且掌握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概念和逻辑,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并去理解、掌握书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和知识创造的内涵,你也一定会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感受到知识带来创新的美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硕神州”(即作者为专硕神州;下面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来源:MBAHOPE”、“来源:EMBAHOPE”、“来源:MEMHOPE”、“来源:MPAHOPE”、“来源:MPAccHOPE”的所有作品(或者专硕神州用其他转悠名义发布的作品),均为专硕神州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硕神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文转载于北大国发院EMBA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yes@zhuanshuocn.com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