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EMBA

网聚EMBA的力量
切换项目
登录后,EMBAhope更懂你,内容更有趣
发布头条
分享独家资讯
发布问答
有问题就有答案

北大光华MPAcc | 《光华第一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讲顺利举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1-10-13 03:45:15

+关注
2021年10月8日,《光华第一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讲由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本科研究生项目主任周黎安教授主讲。

人生有了目标,就有了风向标、主航道。面对好理论,应杜绝“娱乐式阅读”,要与它“相爱相杀”,才能启发新知。长期积累远胜于聪明,智慧是思考和经验的结晶。

课堂现场

2021年10月8日,《光华第一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讲由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本科研究生项目主任周黎安教授主讲。从尼采的人生哲学到中国大学的高分诅咒,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中国,从大学目标到终身学习,周老师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在纷繁的选择中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学会在大学期间积累一生受用的财富。

周黎安教授主讲《光华第一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

第一部分:定位大学目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周黎安教授提出,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之一,需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首先,要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功底,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概念和技术,具备初步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成为现代的、受过教育与训练的人才。周黎安教授强调了“学科烙印”这一概念,他提出,应着重学习属于学科的“一套知识的程序”,体会学科的独特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受益无穷。

其次,应当学会独立生活,善于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丰富社会阅历,提高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技能。周黎安教授认为,正确处理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十分关键。

除此之外,周黎安教授也提出,在大学阶段要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确立自己的“指南针”。

周黎安教授深刻指出:“大学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路径都不一样,来源地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也不一样,常言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然而大家到达罗马城时也会带着各自的特色。在大学这个大熔炉中,我们会重新洗牌,忘记过去,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大学是一次人生历练,是一所人生的“训练营”,我们要抓住机会,重新出发,在挫折与逆境中成长,潜力无限。

在这个挑战纷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狭路相逢的问题即为“认识自己”。周黎安教授借用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告诉我们,年轻时期的困惑和焦虑都来自一个问题:我是谁?周黎安教授通过生动的经济学案例进行了阐述,经济学假定消费者是基于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一个人适合从事的职业、专业取决于兴趣、特长、毅力,这些就是目标函数的“参数”。然而人生的效用函数不是已知的,它的具体形式和核心参数不容易获知,自己也常常不清楚。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在不太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做出许多重要的人生决策,一边选择一边猜测自己的效用函数为何物。

为了削弱决策时“残缺不全的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尽可能认识自己,尽早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有何优缺点?适合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反复叩问自己。

挑战之二源于社会期待与同辈压力,用目前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内卷”。周黎安教授提到“中国大学里的高分诅咒现象”: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同学,看似拥有了选择大学与专业的最高自由度,然而在社会期待和他人的评价体系中,却往往只会做出单一僵化的“最优选”,大多数人无法听从自己的喜好,只是被旁人的看法驱动,这实质上是最不自由的。周黎安教授一语中的:“社会的期待,同辈的压力,自己的虚荣心,让我们经常屈从于外界压力。我们在乎别人的眼光,希望活在‘他们’羡慕的世界里。”在这个“锦标赛社会”中,我们包裹在传统文化特色下的人际关系密网中,常会罹受过度的外部压力,成为他人的“榜样”却与自我错配。

面对这一挑战,周黎安教授为我们开出了良方:“社会舆论与周围议论是一把软刀子,承认它则有,不承认则无。”学会聆听自己的声音,正如乔布斯说:“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把它们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要有勇气去听从直觉和心灵的指示。”

内心的召唤可能传递了关于自己的最重要的信号,自然状态下呈现出的爱好也许直接指向禀赋所在。在大学的“内忧外患”中,我们要学会自己做主,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可以依靠的“指南针”。

第二部分:如何对待大学的常见问题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周黎安教授提出并分析了大学的常见问题,让同学们能以更好的方式来面对挫折与挑战。

如何看待GPA?众所周知,GPA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周黎安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刷绩点的时代,绩效考核会跟随人一辈子。诚然如此,但他强调,自己真正的学习收获是高于GPA本身的,如果能把学好知识与考好成绩结合起来,GPA确有其价值。但从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GPA不具备决定性影响和预测能力,正如我们现在也不会关心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年资格考试的成绩。成绩是短效的,但学习收获却是长久的。

如何看待实习?周黎安教授指出,即使对于未来不去业界的同学,适度的实习都是很有价值的。常有同学认为在实习中学到的知识比课堂上学的更有用,这是一种实习的收益错觉。课堂学习和实习就如主食与零食一样,我们觉得零食美味的前提正是保证了主食,如果去除了主食,零食想必也会索然无味。我们应当思考: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什么最为值得?

如何看待走学术道路?周黎安教授首先明晰的是,做学术如同任何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种职业选择。要还原学术的本来面目,不要过于神圣化来淆乱决定。他指出,对于做学术而言,好奇心十分关键,需要自己主动探索发现。在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中,每天都充满了思想和智力的挑战。学术生活有时会如青灯黄卷般单调无聊,孤独寂寞是常态,尤其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因此,决定做学术前需要问自己:适合做学术吗?喜欢学术生活吗?选择理应慎重。

第三部分:积累一生受用的财富

“既要有批判思维,也要有建设心态。”在分析问题、扭转看法之后,周黎安教授提出了四点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并相应延伸开去,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

周教授把“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放在首位,这也是光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如何定义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索?周教授一下抛出三个问题,带领我们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科学”的概念。他向我们推荐了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一书,并展示了其中一些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是科学与否的分界标准。科学就是猜想与反驳的过程,好似“盲人摸象”——绝对真理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试错性的摸索。正如我们拿到的医疗诊断报告,从不会明确得出“健康”的结论,而始终只有“未见异常”的字样,但这正是关于科学最好的表述。正是这些尚未被证伪的理论,构成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相对真理。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假说,怎么跟好理论“交手”,直接决定它对我们启发的深刻程度。周教授认为,停留在初接触时的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继续对自己发问,这个理论好在哪里?有何弱点?可否改进?

所有的经典理论都是用来批判和超越的,越是有影响的理论,越是受人攻击。面对好理论,应杜绝“娱乐式阅读”,要与它“相爱相杀”,才能启发新知。

历史上的“西学东渐”曾将西方的理论带入当时落后的中国,但随着中国实践逐渐超出西方的文本知识,“如何认识中国”将成为新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批判性地看待西方的理论,会是当代学生不容回避的任务。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自己也会形成一些理论。那么,又该如何判别自己的理论的价值?是看它是否全面?是否系统?还是是否具备跨学科多元化视角?在周教授看来,一个理论的边际贡献之大小,才是其最好的价值尺度。“边际”,这个带有经济学色彩的词语,在此可以理解为“独特”的意思。要直问“有你没你,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去寻求那些边际贡献最大的理论,超越常识、旧知,在“片面的深刻”中,赢得珍贵的冲击值。在此过程中,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终身学习”是当下的热潮之一。周教授把“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作为第二点忠告。校园里、课堂内的读书学习再自然不过,真正困难的是,在离开校园之后,还能坚持读书学习。阅读,能让我们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对话无数哲人、智者、伟人,穿越历史、遨游世界,以有限连接无限。热爱阅读的人,必是有好奇心、敬畏心的人,心胸开放而喜欢思考和反省。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书籍就是他们最好的武器。

经历了年轻时的摸索与试错,沉淀下来的我们也应该需要意识到“专注的力量”。周教授用俗语“四十不学艺”和“1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长期积累、持续努力的价值。当你在不惑之年决定改行,你将面对可能是一个从20岁开始专注于这一行的同辈,其中20年的竞争差距,该如何弥补呢?这1万小时的积累,就是一个人的特殊优势。所有我们知道的大学者都是终身专注于学问,孜孜以求,没有谁是靠一时的聪明而成为大学问家的。长期积累远胜于聪明,智慧是思考和经验的结晶。

在自由开放的大学,“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如何学会自我管理,是周教授的第四个关注点。管理欲望,管理情绪,不让自己偏离主航道。而针对我们常说的持之以恒,周教授则认为,毅力和恒心,更像是一个结果,最终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所做事情的兴趣和热爱。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有清晰和坚定的人生方向和主航道,并形成每个事项的优先次序。知道什么事对自己真正重要,重要的自然会努力去完成。

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理想的人生场景和路径,应当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后,找到人生方向,并确立不受社会舆论左右的人生目标;是专注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是通过持续读书、思考、学习,不断提高认知、技艺和境界,形成正向循环,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人生无所谓早晚,这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我们坚持到终点,持续跑,不迷路,就是赢家!

学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去年一年中,这个问题无数次在我脑海中回荡。每当我急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回应这个问题,却总会陷入更深的无意义感的漩涡,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焦虑感。直到我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么我只需要在自己的人生标尺上刻下独特的痕迹,而不用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社会的期待。正如周黎安教授所讲,自己的内心要比外界的世界更复杂,我们要注意聆听内心的召唤,因为心灵的指示可能转递了关于自己最重要的信息。做好自己,创造一点点的正外部性,这是我当下的一点小目标。

——贾甜树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的跑马场。”周黎安教授建议我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被世俗裹挟着前进。内心的声音不仅告诉我们自己喜欢做什么,更暗示我们擅长做什么。教授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不畏浮云遮望眼,撇开蝇头小利的浮沫,在踏踏实实的行进中明白“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或许在光华度过的这几年,我能待到云开见月明,拥抱未来的自己。

——漆可依

还记得《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周黎安教授提出的“高分诅咒”不止存在于高考之中,它潜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生的各个阶段,而我们何以逃脱这样的诅咒呢?恰如他告诉我们的:“我们人生的效用函数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在社会期待加身、同辈压力剧增、内卷之势不减的当下,我们应当学会在喧嚣的人群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徐俐欣

哲学家尼采说过:“先打量自己,再纠正自己。”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把尺,但是在社会压力下可能会倾斜到一些我们内心并不完全认同的地方。究竟是选择理想还是面包?也许我们内心的答案早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表面的意气风发,看不见的是内心的遗憾落寞。我特别喜欢Jay shetty的"Everybody has their own timeline, be patient."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过程不同、终点不同:有人权势加身、有人醉心诗书、有人致力科研;有人梦想轰轰烈烈,有人向往平淡踏实。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不必期待成为别人的样子。数千年前的和氏璧,当初也许经历过不少人为之争抢;数千年后的今天,它只是书上的一段历史。不管现在遇到什么挫折,在未来也许是不值一提的。四年的时间很短,我不想把自己困在自我怀疑的旋涡里。在接下来大学的日子里,我希望做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苏荣蔚

周老师提到,经济学上全局最优总是难以达到的,但是达到局部最优至少是可以令人满意的。具体到就业选择,从事自己最热爱且擅长的职业总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定要避免从事那些长期使自己感到痛苦的职业。

——钱成

(感谢2021级本科生车天翊、杨蕊菡及各位同学对本文的贡献)

相关介绍:

本科研究生项目于2019年起针对本科生推出“光华第一课”、“知明时光”、“智荟时间”等系列师生共建活动,于2021年起针对研究生开设《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认识自我,在人生规划、学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引,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独立人格,培养批判思维,用好大学时光,实现全面发展。

微信号:kyan2588(点击一键复制)
加微信好友,免费领取2022联考答案精准估分
推荐资料
答案已出!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参考答案,快速估分尽快准备复试!
1.51M 下载 3289
快速估分,2022届管理类联考数学真题参考,快来对答案吧!
2.06M 下载 3145
2023届MBA提前面试一般四五月就会开始,MBA提面的申请资料要提前准备好。
730.84KB 下载 3037
新鲜出炉!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解析,帮助你快速精准估分!
904.16KB 下载 2654
2023届MBA考研大战已打响,做好提前面试准备明年顺利上岸!
2.98M 下载 2639
答案来了!2022届管理类联考逻辑真题参考答案,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2.57M 下载 2590
2023届管理类联考早已打响,专硕君在这里为所有MBA人送上一份高效的学习方法。
0.00KB 下载 2002
全真命题,高频考点要点全包括,非常适合最后阶段自我评估与提升!
1.11M 下载 1644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 2021-2023 EMBAhope 粤ICP备191047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49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