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医药行业
近日,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上海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许多人也对投身相关行业产生兴趣。
复旦管院职业发展中心(CDO)数据显示,去年有16.9%的MBA学生毕业后进入医疗健康行业工作,成为复旦MBA同学前三大择业方向之一。就业数字的背后,CDO通过CIC职业兴趣小组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医疗健康领域的BD医疗、史密斯医疗、德诺集团启明医疗和堃博医疗等业界嘉宾以主题讲座、参访交流和圆桌对话等多元化形式,分享该行业前沿趋势和人才需求,助力同学们深入洞察行业,坚定职业目标。
无论你是想要进入一个行业,还是考虑投资一个行业,对行业的了解必不可少。本期“职业+”收集了7个医药行业的问题:
复旦管院职业发展中心邀请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蔡景愚,以咨询行业视角带你了解中国医药行业,为药企的组织发展及其从业者的转型路径指明方向。
蔡景愚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复旦大学校友
/本文约有30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Q1
“三医联动”到底是什么?
医改,又称“三医联动”改革,分别涉及医药、医保和医疗三大方面。
第一轮医药改革起始于2015年,其核心诉求是两个关键词:创新、质量。鼓励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带量采购奠定基础。
第二波医保改革的关键词是“腾笼换鸟”。引入更多创新药和将高品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都需要花钱,因此需要同时找到省钱的路径来确保支付体系可持续发展。除了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价格谈判,在新冠疫情中医保局及时推出电子医保卡技术手段,实现了人、单、货统一。每位患者终生都只有一个医保卡号,医院处方的严肃性也可以倒追,药品购买场所以及医保资金使用情况更是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事后核查。从此,医保局逐渐由原来的事后报销转向事前战略采购,对整个医疗过程实现了全流程监管,避免了过度医疗造成的资金浪费。
现如今,我国的“三医联动”已经推进到了第三波改革浪潮,对医疗改革的难点问题开始“啃硬骨头”。一是“以评促进”,通过鼓励县级和基层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二是对医院和医生收支结构进行调整,把通过带量采购、DRG改革节省下来的医保资金逐步投放到提升医生的合理薪酬上去。
Q2
“医改”会对药企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药企来说,改革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带量采购、灵魂砍价让药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巨幅下滑的同时,领先药企也看到了鼓励性政策带来的新的发展潜力。比如说,国家筹建以省为单位的专科医联体和医学中心,升级改造基层公立医院软硬件,把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点战略来推进等等。
Q3
现在进入新药研发赛道,合适吗?
2016年起,中国首次发布十大国民支柱型产业,其中健康产业赫然在列。为了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良性发展,无论是从政策体系的变革,还是积极引入海归人才,抑或是主动改善投融资环境,中国政府都做出了全方位的努力,助力产业规模快速向前发展。随着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新政策的出台,中国新药研发厚积薄发,从快速模仿逐步走向原始创新。在资本市场配套支持方面,科创板、港交所为生物科技公司开辟出了绿色通道,让这些暂时没有取得销售收入的创新企业仍然可以进行上市融资,分散研发风险。
当然,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当药企想挣快钱,不约而同地去做同一类产品,便容易发生赛道拥挤。PD-1早期由默沙东和BMS两家药企独步天下,在中国撑起千亿级市场。随着中国药企的快速跟进,现在已经有四五十家企业都能够做出类似产品。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一个千亿级市场挤压到不足百亿。这对于患者来说是好事,对医保资金来说也是好事;但大部分跟随式创新的药企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商业回报,可能就很难支撑下一轮的创新研发了。
面对挑战与机遇,本土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在生物医疗产业的春天里努力争取一席之地。有的采取新旧动能切换策略,一边通过仿制药获得现金流,一边开始尝试创新药;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投资与实业双轮驱动,一手做市场投资,一手做自有研发等等。
Q4
外资药企还有哪些优势?
领先药企们纷纷开始着手布局“一体两翼”战略。所谓“一体”,即是指产品组合,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聚焦优势领域,并且在该领域努力做到市场前列,才有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辅以“两翼”实现腾飞——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企业在创造丰富多彩的商业场景的同时,进行跨部门协同整合运营,完成基于数据分析的管理闭环。
具体而言,外资药企们一方面主动走向小而美,聚焦优势治疗领域;另一方面又风风火火地开展投资并购,通过资产辗转腾挪,及时调整产品组合。随着中国医改的持续推进,外资药企将通过强化与中国药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充分享受中国创新红利。
Q5
生物医药的前景如何?
放眼全球医药产品发展态势,生物药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全球前十大畅销药品中过半数都是大分子生物药。而在中国,生物医目前只有30%左右的比例,2020年院内十大畅销药品中半数以上都是小分子化学药,除两个血液制品以外,生物药仅仅只有2个。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生物药的成长前景和成长速度潜力可观。
Q6
未来医药市场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中国药企已经从传统的化学药,慢慢延伸到生物大分子药,并逐步进入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使得外资企业对中国的看法逐渐从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与消费市场,转而相信未来五六年之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创新高地之一。
医药市场变幻莫测,药企竞争日益激烈。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每一家企业在产品创新之外,仍需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更新商业模式。就目前中国的医药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新变化:
一,新药越来越多。这就促使药企逐步从单纯卖药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变,疾病早期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诊断?给药过程中能否获得更佳的就医体验?长期慢性病用药的时候,有没有数字化平台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能解决医疗环节的各种痛点难点,才能最终实现差异化竞争。
二,渠道越来越广。一方面,国家重点扶持基层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增长迅猛;另一方面,民营医院床位数也早已超过公立医院。与此同时,近些年来,零售药店的销售增长表现也十分亮眼,除了传统的非处方药、OTC、家用医疗设备以外,现在也在售卖处方药、特别是高值新药和受集采影响的过专利保护期原研药等。
三,支付越来越多样。随着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涌现,中国医保资金结余量不断走低,难以支撑起越来越多的新药报销,十分有必要引入第二支付方——商业保险。比如说,最近上海试点推出了惠民宝,通过政府站台、商保公司操盘,解决了因获客成本奇高而造成商业保险迟迟得不到放量的痛点,最终参保人数突破了700万。
如果说,以前的企业只需要搞定处方医生即可,现如今则需要同时面对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患者、政府、支付方等。企业需要主动去了解他们有哪些需求并一一满足,才能在改革浪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完成商业模式以及内部组织能力的变革。
Q7
如何判断这是不是一家好的药企?
当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每一家药企都势必需要不断苦炼内功。而那些在医改大潮下取得非凡成功的药企,或多或少都拥有以下优良特质:
一,面对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环境,一方面积极优化产品组合,去芜存菁;另一方面快速响应时代变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积极探索商业新模式。
二,保持敏捷组织和协同合作,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个企业里面,市场部的人只做自己的事,销售部的人只管自己的活,合规部门专门来挑刺,那么到最后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成本就会非常高,对企业快速转型和快速发展会产生极大阻碍。
三,通过加强内功修炼和运营能力,建立以数字为基础的管理闭环。事实证明,从数据收集、传递、加工、汇报到管理层最终进行战略决策,数字化转型越成功的企业,越是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抢占先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硕神州”(即作者为专硕神州;下面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来源:MBAHOPE”、“来源:EMBAHOPE”、“来源:MEMHOPE”、“来源:MPAHOPE”、“来源:MPAccHOPE”的所有作品(或者专硕神州用其他转悠名义发布的作品),均为专硕神州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硕神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来源于专硕神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yes@zhuanshuocn.com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