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读MBA是什么体验?事实证明在MBA遇到的人,大都是怀抱非常现实和明确的目标。读MBA可能是我这2年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个理由让你挤出工作之余大量的时间剖析自己、准备材料和面试,也让你考上后确保接下来的2年没有“花钱买罪受”。辍工读书已满一年,当被问到 “这一年经历了什么?”,总是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作为对自己的总结,作为一个可能的参考,我打算从学业、人、生活、兴趣发展四个方面做一些个人视角的阐释。
这段旅程比我想象的丰富。
注:作者的项目是光华全日制Global MBA(国际班),部分内容不具代表性,仅供参考。
关于 MBA 学业
在网站上看到北大录取名单公示的那天,我就开始想象这段全职MBA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北大、光华、校园、同学、学习,这些事情对于工作了3年的我,像是天堂一般的词汇。无论是作为喘息还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对于一个当年赶着最后的候补批,日夜兼程地写材料、面试、进入这个班级的人来说,是极其幸运的。
工作时的忙碌和盲目,很容易让看书的时间和看书的耐心成为稀缺品。虽然交谈也是能量的来源,但书籍滋养灵魂,在那个时间,我干枯的灵魂亟需水分。选择北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北大的人文学科,以及博雅教育是极其难得的。我理解在功利的社会内,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运用也被迫功利化。但我相信,史哲是一个更好的、智慧的人不可能回避的领域,也是“内圣外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输入源。蜕变发生于内部,才可能外化于言行。
当然作为学生,学业是最为主要的。说实在,一开始我对于MBA的管理知识教育不报很高期待。同学们互相熟悉时,也往往第一个问题就是“WHY MBA”。因为读MBA,尤其是全日制MBA,代价是比较大的,一是时间、二是学费。痛点如果不明显,可替代的低成本方案有很多,不至于选择来读书。针对这个问题,大家的理由各有千秋,但总归是来“寻求改变”。
-主-要-课-程-
已经过去一年,算算已经上过的必修选修课,从数据分析、宏微经济学、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会计、价值投资等等,也印证了我的期待。大家的刻板印象一般是“管理知识很难通过教授的形式真正消化,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关于这一点,我过去也是同意的:没有实践,理论无从落地,知行怎么合一呢?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MBA学习期间,我收获了很多管理知识和框架。在我头脑中的,过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人际关系、成败因果被系统地组织了起
MBA课程会着重补“短”,也是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地方。在具体决策工具,如数据分析、管理会计、财务报表方面是个很好的补习机会,这样的机会以后也不会再有。另外一方面,是思维方式上的升级,比如《从历史看管理》这样的综合课,当然也有我比较喜欢的《哲学与人生》等等。
总体来说,第一年尤其是第二学期会很忙。为了和市场的步调保持一致,我曾尝试半兼职实习的方式,实在无法兼顾,不得不专心于学校。虽然课程不多,但是作业、阅读材料、小组Pre会填满剩下的时间,最忙的时候甚至吃饭都赶不及,厕所都要跑着上,会议一个接一个。老师也会给出很多参考书单,阅读也会占用大量时间。在MBA期间,日程安排比上班更满,我也学会更好地管理时间。
-实-践-模-块-
北大MBA课程有几个实践模块很有意义,期待学院能增加类似的模块,分别是:
行业周:以实地走访、嘉宾讲座的形式,用一周时间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我选择的是在上海的文化行业周,嘉宾质量很不错,课程和参访安排也是节奏顺序也是经过仔细考虑过的。收获满满,体验满分。
整合实践项目:结合光华带队教授的指导,学生团队为企业提供实际的项目解决方案。大概是一种咨询提案的形式,和实际商业结合很紧,且实践意义比较强。
商战模拟项目:三天两夜的紧凑型模拟游戏,很累。也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密集地产品、营销、生产、人力决策,重点是决策过程、团队内部配合和最后各个队伍的反思总结,还是很有启发的。
职业发展、职业转型是MBA最主要的目的所在。每个人的具体困难都不一样,但是都在突破。北大虽为名校平台,也就是多一级台阶。实际还是要参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全凭个人能力和水平。MBA是一段厚积薄发,蓄力改变的宝贵时间,最终效果全凭个人。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碰壁、学习、探索、努力才是明智的人会做的事。
-课-外-学-习-
除了MBA本身的课程外,北大有多到眼花缭乱的课程可以旁听。无论是历史、前沿交叉学科、物理、地理、哲学史、语言学、诗歌文学、名著导读,还是博弈论、国发院的宏观课程。微小到某个古文中的字义的众说纷纭,宏大到俯瞰地球与文明长河。只能说美不胜收,让人恨不得分身无数,把笔记本填满、大脑扩容,然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但贪多必失的道理还是铭记于心,脑子和嘴笨是要慢慢磨出来的,跟随兴趣与实用的引导,不虚度光阴就好。
在北大遇到的人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人了。虽然我可能用的笔墨不多,但他们才是MBA旅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人可能是光华非常资深的教授,或者思想活跃紧跟时事的年轻老师;可能是在某次讲座和访学中遇到的嘉宾,是自己或朋友的校友导师;可能是活动或俱乐部中偶遇的校友,可能是一起朝夕共处的可爱舍友;更可能是每一位珍贵无比的同学,因在北大相遇,各有千秋的思想和喜好重叠在一起,变成可以与岁月同行的人。
● 我们班的氛围可太好了,班委会严谨负责,大小活动不停。为了增进感情,我们有每周随机分配的coffee chat partner program,帮助同学们轻松且深度地了解彼此。甚至在职业发展方面自发做了buddy program,还自发写词作曲编曲做班歌。这样的同学情,对于一个工作过3年的人来说,是非常怀念且珍惜的。
● 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经过不同体系的训练,巨大的差异让我们在彼此交流间收获更多。每一个扎在行业里,没探头看过其他行业的人,都能开拓眼界和思路,激发针对人与事之间差异的思考,探索之前从未想过的领域。当然有的人还在校园找到了真爱。(此时小声鼓掌)
在北大的MBA生活
如果对于MBA来说,学习是主线,那么生活就是填补空隙,带来身心愉悦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都觉得读MBA不那么轻松甚至痛苦,因为内在心里会焦虑,外在身体会疲惫。但即使是这样,这仍然是值得享受的旅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回到了大学校园。这就和部分非大学学院的MBA项目有了些本质上的不同,下面我继续从生活和兴趣发展这两个方面,来阐释:
-繁-忙-的-日-程-
一年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我,肯定想不到第一年会这么“充实”。
每天早上7:30起床,洗漱后骑共享单车15分钟到学校的松林包子铺,吃3块钱的早餐。然后散步到教学楼,9:00坐在教室里开始自习。
中间充斥着各种小组会议,或者是读材料画PPT的活计。有的时候甚至饭都不得好好吃上一口,只能在路边的餐车买一份快餐。
一天的课到晚上10:30才结束,被保安大哥赶出光华楼后,骑车15分钟迎着夜里空荡荡的马路,回到圆明园的4人宿舍,为了赶在11:00停水前洗澡,在10:55的时候冲进学生澡堂,在停水的音乐中飞速完成洗澡。而后回宿舍继续洗漱,和舍友聊聊天,12:00睡觉。
一天下来竟没有什么闲暇的时刻,日均打开共享单车5次,因为大部分校园内路上的通勤,都要骑车赶时间。有一段时间这种匆忙演化成了万事做不顺的狼狈,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在上学。(*或许这不具代表性,我是“老年人”,喜欢早睡早起)
当然,也有无数幸运和美好的时刻,让人发出“即使是忙碌,在学校也真好啊”的感叹。
-舒-适-的-环-境-
学习环境是超出我的期待的。因为是国际班的缘故,为了和线上的外国同学同步连线,我们班用的都是光华新楼的高科技教室。每个人前面一个小麦克风,架势不像是上课,更像开会。为了方便研讨,老楼4层有很多单间案例室,有投影有白板,平时要用预约即可。我们的众多研讨、自习、开会讨论都是在案例室,非常方便。在这里经常碰见班里同学,有点像高中的常设班级教室,蛮增进我们班同学感情的,中午困了还可以在椅子上眯一会。
除了光华楼,周围理教、二教、图书馆都有大片理想的自习地(当然还有很多在食堂自习的同学们)。走到哪里都是一片年轻的面孔专心地做事的气氛,真的很好。
-燕-园-美-景-
比如无论是晴天雨天,白天晚上,都能去学校“卷王”的巢穴“大雷音寺”(图书馆)好好地徜徉和沉浸在青春和书卷香气混合的美好建筑里。目不暇接地在书架中扫荡,借几本想看却买不到的书,或者在里面安安静静地工作。
守着这座美好的燕园,就要每天放开腿溜达。比如饭后5分钟就能漫步到的,一年四季光影变幻的未名湖。早上我经常在骑车进学校时故意绕到湖边,看看今天它的样子,拍两张照片再去吃饭。
春暖花开、晴空万里、红霞满天;
阴云散布、阴雨绵绵、大雨滂沱;
夏日傍晚、秋高气爽、遍地金叶;
萧杀枯枝、霜降小雪、冰湖似镜。
一年四季,小小未名湖不令人厌烦。语文不好,但以上这些景致我都曾在湖边悄悄欣赏过。
幽静的园子里一个个研究院装进了红墙碧瓦的古建里,每个屋子都是一方学术天地。屋檐墙根织满了翠色的爬山虎,脚下的砖石爬满小青苔,踏着没有声音,有时还能偶遇小猫咪。
-口-腹-之-欲-
饱了眼福,口福也能满足。常去的家园、学五、学一、勺园、燕南、成府园都有各季节新上的菜品,虽然大多终究是食堂味,但吃的便宜放心,有时也能遇见爱不释口的单品。早餐有万年不腻的松林包子,夜宵有艺园的烤鹅腿鸭架。有一阵几乎顿顿吃撑,放不下贪心、停不住贪嘴。
兴趣发展@PKU
如果什么地方能是最好地寻找、发展一个人兴趣的地方,那就是校园了。每个学期百讲前都会有学生社团的招新活动,从登山队、攀岩、骑行、到天文学、桥牌、二次元、阿卡贝拉。和每个大学里的百团大战相似,活力和好奇是主打旋律。
虽然作为校园里可能是年龄最大的老帮菜,不好意思冒充萌新,但我还是怀着特别的目的加了吉他协会。
我想组乐队。虽然我从来不知道乐队是怎么回事儿,只见过那些上台演出的乐队团结友爱紧张活泼,舞台地上密密麻麻如藤蔓的线,后面摞着奇形怪状的音箱,地上躺着花花绿绿的效果器。除了半吊子地弹木吉他我啥也不会,唱歌也是自娱自乐。可能会被嘲笑,但是我想试试。
抱着这样一个模糊、胆怯的想法,我加入了吉协的招新群、乐队群,后面参加乐队寻队友的线下活动,第一次见到了后面即将成为乐队成员的朋友。
每周二的晚上我带着些许闷闷不乐和焦虑,来到新太阳地下2层的排练室排练,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彻底地放松。2个小时后在锁门的保安大哥的亲切监视下,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带着满脸大笑和朋友一起走进夜色,心满意足地冲回宿舍。
想起安溥那句:“在必须感觉我们终将一无所有前,你做的让你可以说,是的,我有见过我的梦。” 就这样圆了乐队梦和上台梦。这就是这个校园赐给人的礼物:广阔的平台让你去发现和发展,方便的设施和丰富的活动助推你养成一个个良好的习惯。这些开放的机会在这里摆着,如果有心有意,一定要把握到啊。
You’ve got us
本文作者
操思嘉
北大光华MBA
2020级国际班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硕神州”(即作者为专硕神州;下面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来源:MBAHOPE”、“来源:EMBAHOPE”、“来源:MEMHOPE”、“来源:MPAHOPE”、“来源:MPAccHOPE”的所有作品(或者专硕神州用其他转悠名义发布的作品),均为专硕神州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硕神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来源于专硕神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yes@zhuanshuocn.com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