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EMBA

网聚EMBA的力量
切换项目
登录后,EMBAhope更懂你,内容更有趣
发布头条
分享独家资讯
发布问答
有问题就有答案

赵雪波 王松松丨对新闻帝国主义说不——一种国际传播向度的选择

MPAhope

2021-08-16 05:34:41

+关注
中国的国际传播再次成为焦点议题。我院赵雪波教授带领他的学生王松松从新闻帝国主义角度剖析,阐释了国际传播向度的另外一种选择。

导语: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做出了新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西方舆论对中国展开更加猛烈的“污名化”“妖魔化”等舆论围剿,呈现出典型的新闻帝国主义行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再次成为焦点议题。我院赵雪波教授带领他的学生王松松从新闻帝国主义角度剖析,阐释了国际传播向度的另外一种选择。二位撰写的《对新闻帝国主义说不——一种­­国际传播向度的选择》的文章部分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中国记者》杂志2021年第7期。以下是该文章完整版的全文内容。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做出了新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传播再次成为焦点议题。国际传播有多种向度,可以是柔性的、间接的、弱势的,也可以是刚性的、直接的、强势的,可以在理性与情感之间进行选择,也可以表现为高韧性和脆弱性截然不同的特征。新闻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延续,是一种国际传播。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舆论对中国展开更加猛烈的“污名化”“妖魔化”等舆论围剿,这是典型的新闻帝国主义行为。中国要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必须对新闻帝国主义说不,这本身也是一种国际传播。前提是要对新闻帝国主义的表征、本质深刻把握,唯有如此,才能面对来势汹汹的新闻帝国主义采取有效的国际传播手段。

关键词:新闻帝国主义 国际传播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全局性判断,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和工作作了战略性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他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用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他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传播艺术,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谦逊谦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以文化人”的同时,也强调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强调了“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作为国际传播两个向度各自的重要性。这充分说明国际传播的向度是多维的,不是单一的。国际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娓娓道来的故事,也需要直截了当的宣示;既有柔性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既有局部工作,也有顶层设计;既追求阶段性的效果,也要求具备长时段的韧性。这一切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国际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源于中国国际传播所面向的对象既有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给我们构建起严酷国际舆论环境、垄断国际话语权的美西方阵营。

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过程中固守意识形态先导原则,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和不同阵营国家之间制造舆论对立、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把矛头对准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修昔底德陷阱论”等各种围堵中国的理论,希望以此阻止中国的发展,或把中国纳入西方体系。在此过程中,美西方的新闻媒体配合各种政治势力,或者主动地通过制造假新闻、歪曲报道、冲突性报道等方式,大肆对中国进行污蔑、抹黑、贬损。2019年至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期间美国及其西方阵营不把精力投入到防疫工作,却火力全开对中国进行问责、“甩锅”、污蔑,推卸防疫不力的责任,转移国内外的批评和注意力。美西方的新闻媒体联合各种反华政治势力升级舆论对立和冲突的频次和烈度,对中国发动了密集的舆论战、新闻战和信息战,表现出赤裸裸的侵略性。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们对西方在文化和价值观领域挑起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批判,称其为“文化帝国主义”。事实上,这种文化帝国主义一直存在,并未消停,它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并有不同的称谓。有的时候是“媒介帝国主义”,有的时候是“信息帝国主义”,还有的时候是“新闻帝国主义”,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改变不了其帝国主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延续和变种。

中国国际传播绕不开美西方的新闻帝国主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应对新闻帝国主义对我们形成的攻势、压力和影响。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方社会的有识之士,我们需要用具有亲和力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但是面对美西方充满浓厚硝烟味道的舆论,我们必须坚守底线,立场鲜明,积极应战,勇于亮剑,认清新闻帝国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对新闻帝国主义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开展舆论斗争,最终做到“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才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帝国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

最早著书研究帝国主义(Imperialism)的是英国人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但他的《帝国主义》一书通篇没有给帝国主义一词进行定义,而且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把帝国主义看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对外政策。被列宁批判为修正主义的卡尔·考茨基随后比较早地关注到这个问题,他在同名《帝国主义》小册子中首次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 【1】1916年春天列宁在苏黎世创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用书名阐释了对帝国主义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可以置换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或者更全面一些:“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2】列宁用五个特征全面解释了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在今天看来,这五种特征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延续,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2)帝国主义在世界经济领域形成垄断,通过资本输出和利益垄断剥削别的国家;(3)帝国主义始终具有侵略性,它们以欺负弱小、党同伐异为原则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利益垄断同盟;(4)帝国主义继承瓜分天下的传统,顽固地推行地缘政治,对“非我族类”实行遏制、围剿;(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也因为单边主义和极端自私的国家利己主义展开相互争夺和撕咬。

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和必然结果,帝国主义的表现维度是多样化的,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维度,它还有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等的维度。当帝国主义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传媒领域时,萨义德、汤林森、席勒、巴雷特等人把它们概括总结或批判为“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一个社会被带入现代世界体系之中,它的主导阶层被吸引、压迫、强制,有时甚至被贿赂而塑造出对应于——甚至促进了——这个世界体系的主导中心国家的价值观和结构的社会体制。”

【3】 巴雷特则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意味着帝国主义在三方面和媒介建立了关联:其一是帝国主义进程在多重意义上通过媒介来执行、推进、转化;其二是媒介自身、媒介生产与传播的意义、政治经济进程,使其成为帝国在建设与维护中的必需品,它们身上拥有帝国主义遗留的残余;其三是没有限定或没有更具包容性的报道的媒介行为会被看做是在维护帝国主义。

【4】很显然,帝国主义是一种整体的存在状态、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文化帝国主义聚焦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媒介帝国主义是信息传播领域中媒介技术设备等硬实力的力量倾斜。但是,对于美西方国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行为,用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概括,都有失准确,它们需要一种新的凝练。

无论如何,帝国主义在新的时代采取了新的伪装,或者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其实质是一致的,它们都具有进攻性、侵略性、奴役性、西方性。

二、新闻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延续

新闻帝国主义一词并不是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此前,西方一些反西方主义的学者更多地使用了“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或“传播帝国主义”,但正如前文所述,它们各自其实都有特定的含义和指称对象,彼此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我们使用“新闻帝国主义”一词是为了特指帝国主义在新闻传播业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为了概括国际传播内容、措辞、风格等所表现出来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一个词能比新闻帝国主义更合适、更准确地概括表述美西方新闻媒体的“新闻扩张”和“新闻侵略”行为。说彻底了,新闻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续和变种,这从以下几方面得以证明。

1、新闻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它从媒介资源、传播设施、通讯网络等物质力量方面完成自己的垄断行为。巴雷特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美英少数国家控制了全球新闻通讯社系统。在后续的几十年里这种趋势愈发明显,由迪斯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等为首的几大媒体集团完全垄断了全球传媒市场,其中新闻集团在全球范围发行175种不同的报纸,包括英国的《泰晤士报》、《太阳报》、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报》、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等。新闻集团还拥有美国的FOX电视网以及英国天空电视台、亚洲STAR亚洲卫视等的大量股份,在全球拥有8500多万卫星电视网用户。

2、新闻帝国主义充满了侵略性和攻击性。在帝国主义发动侵略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的媒体一直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新闻报道的侵略性。历史上类似的案例很多。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纽约新闻报》老板威廉·赫斯特给派驻古巴的记者发电称:你提供图片,我将提供战争。随后不久,美国驻哈瓦那战舰“缅因号”发生爆炸并沉没,美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班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都通过法西斯报纸和电台鼓噪战争,要么为法西斯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要么为奥斯维辛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罪行洗白。

新闻法西斯和新闻帝国主义在21世纪也屡见不鲜。2002年9月8日《纽约时报》发表署名为迈克尔·戈登和朱迪斯·米勒的文章《威胁和反应:美国情报机构说萨达姆·侯赛因追逐获取原子弹部件》,这篇报道和鲍威尔手中的“洗衣粉”一起成为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重要理由。但战争结束后美国并没有找到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一个零件,米勒因此象征性地从《纽约时报》辞职并被监禁85天。

3、新闻帝国主义随时随地随意地为美西方发动对其他国家的遏制、围堵、打压炮制虚假新闻、营造舆论紧张气氛。2020年3月,澳大利亚战略研究所(ASPI)在网上刊载《待售的维吾尔人》,宣称在新疆有百万人被强迫在棉花园和工厂劳动。报告没有可信之处,但却成为美西方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攻击中国最好的素材。一时之间,美西方以此为借口宣布对中国有关人士实行制裁,美西方一些使用新疆棉花的企业则宣布停止使用新疆棉花,造成中国和美西方之间在政治、外交、商业等领域又一轮严重冲突。美西方新闻媒体造假历史悠久,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对中国如此,对其他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如此。2020年6月28日《纽约时报》发文称俄罗斯情报部门向塔利班武装分子提供报酬,以杀死驻阿富汗美军士兵。消息引发俄罗斯、美国两国政府以及塔利班武装三方势力的严正抗议。压力之下,《纽约时报》总编出面承认报道所依据的情报是假情报。可见新闻帝国主义为了打击国内外对手失去了基本的理性。

新闻帝国主义还有很多表现,但总体上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西方媒体依托其在国际新闻领域的生产规模、技术设备和历史经验等优势,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奉行意识形态挂帅思维、冲突报道原则和双重标准,推广西方价值观,并配合美西方政府,对西方阵营之外的国家特别是对被美西方视为对手的国家进行舆论打压、抹黑、歪曲,为形成美西方的话语主导权和舆论掌控权所开展的国际新闻报道活动。

三、新闻帝国主义主构国际传播格局

由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依靠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位,掌控了国际话语权,因此全球范围的国际传播格局始终呈现一种“西强东弱”“西强中弱”和“西强南弱”的格局,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中心-边缘型依附关系。依附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着重批判现有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指出国际关系不是对等的相互依存,而是一方(发展中国家)对另一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导致的是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中心-边缘格局。” 【5】事实上在文化领域,或者在传播领域,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中心-边缘型依附关系。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于西方,西方国家凭借技术、资金、市场、话语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张严密的国际传播网络,不断巩固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在新闻事业建立之初就吸收了美西方的新闻思想,同时受制于资金技术劣势,在国际报道上不得不依赖于西方国家现有的国际新闻消息源,这进一步加强了美西方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性优势。

2、新闻帝国主义主导下的新闻传播旧秩序。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了“改变世界新闻旧秩序”运动,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传播并进行文化渗透。这场运动轰轰烈烈,旷日持久,但最后却以发展中国家让步、美英以胜利者姿态返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暂告结束。事实表明,发达国家绝不会轻易放弃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继续采取文化殖民政策,以维护其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的既得利益。与上个世纪60年代相比,今天的世界新闻传播秩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传播语种来看,英语为首的欧洲各种语言仍然是主要的工作语言;从信息流向看,国际传播仍然是美西方的单向传播;从议程设置看,真正能够设定话题的仍然是美西方的媒体。在这样的局面下,世界新闻秩序只能继续表现为旧秩序,新秩序理念徒有虚名。

3、国际传播力量失衡长期存在。近年来,随着中国、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媒体实力的提升,“西强东弱”“西强南弱”和“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有所松动,但并未彻底改观。从传播技术设备、资金实力、从业人数等各个方面看,占据世界传播媒体前列的仍然是美西方主要国家和它们的传媒集团,过去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现在增加了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但用户最多、下载最多的媒体仍然来自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与此相对应的是美西方继续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主动,对非西方国家的舆论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美国一家名为“政府监督项目”(ProjectOn GovernmentOversight)的独立非盈利组织发表文章称,2020全年美国有多达1.5万多篇新闻报道在炒作军事上的“中国威胁论”,这个数字比2019年时增加了57%之多。而在2021年的前四个月里,美国媒体就已经有8528篇报道提到了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意味着,到2021年年底美国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文章,可能会比去年还要增加一倍,达到3万多篇。【6】这对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制。

四、对新闻帝国主义说不

中国国际传播所面对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所有国家有理性、有良知的受众。另一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敌对势力以及主要新闻传播媒体和舆论平台。面对这两类对象,中国的国际传播显然要采取不同的向度、方式、手段、风格和策略。能否改变中国国际传播的劣势,取决于如何对美西方势力进行国际传播。

1、对新闻帝国主义坚决说不,勇敢地阻击新闻帝国主义。对待美西方气势汹汹、野蛮粗暴、颠倒黑白、胡搅蛮缠的舆论围剿,中国除了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之外,还要敢于亮剑,用多种有效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打造组合拳,回击美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污名化宣传。新闻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此只有防御、躲闪是不够的,必须瞄准其命脉、痛点,稳准狠地出拳。对美西方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殖民主义、对外侵略、法西斯主义长时期地加以舆论关注,保持话题的新鲜度,用它们自己的黑历史保持对它们的压力。新冠疫情以来,美西方国家的民主光环黯然失色,在国内疫情防控和国际抗疫合作等问题上败笔连连。中国要联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全球治理理念和多边主义坚决地抵制美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用合作抵消对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再举“改变世界新闻传播旧秩序”大旗,呼吁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要想彻底抵制、阻止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新闻帝国主义,根本上是要改变现存的由新闻帝国主义主构的国际传播旧格局。上个世纪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对新闻传播旧秩序的斗争虽然不了了之,但是历史影响深远,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发达国家压制的典范。时代发展到今天,美西方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东西隔阂和南北差距依然如故,这意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团结合作,在国际传播领域采取一致行动,倡导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传播精神和信息传播精神,维护世界正义,维护全球利益。

3、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争夺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概念体系、理念体系、传播体系都是美国体系和西方体系,这加强了美西方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也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不利地形。要想彻底扭转局面,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尽快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和国际合作实践,用中国实践和国际合作实践升华中国新的国际传播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19年以后发生在香港的暴力事件和“港独”运动充分地证明了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思想、范畴并用此占领教育阵地和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用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范畴、中国概念对国际上的新闻帝国主义的理论、思想、范畴和概念说不,对它们在中国国内的附庸们说不。

4、保持定力,以高韧性战略应对长期不利局面。美西方给中国构造的恶劣舆论环境将是一种常态,既使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保护自己,经济实力超越美国,美西方凭借集体力量、传统实力、语言优势,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传播领域对中国形成优势。面对这一长期局面,中国要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继续保持定力,保持发展势头,做好自己的事。中国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最根本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继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样不仅能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能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自信心和认可度。中国国际传播最大的自信是中国的发展打破了西方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只要中国社会在持续发展进步,中国国际传播就能一直保持底气。

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美西方敌对势力的有力回击,为此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实际行动,而非单纯的逞口舌之快的语言,去回击抹黑、污蔑、贬损、遏制我们的一切不实之词。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监督项目”所披露的美国自2020以来加强炒作“中国威胁论”说明美西方对中国发动的舆论战程度与中国的发展进步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了美西方在中国问题上的无力和狂躁。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在意志、角力方面的韧性,用行动对新闻帝国主义,对一切帝国主义说不。

作者:

赵雪波,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松松,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德】卡尔·考茨基:《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9月版,第2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第808页。

【3】Herbert I. Schille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New York: White Plains, 1976, P9. 转引自陈阳:《全球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13页。

【4】【美】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媒介帝国主义》,任孟山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版,第1页。

【5】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39-340页。

【6】 https://www.pogo.org/analysis/2021/06/inflating-china-threat-to-balloon-pentagon-budget/

中国传媒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依托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建设,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我们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掌握系统公共管理理论,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传播、现代科技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部门及传媒、文化机构的行政管理、政策分析和传播相关工作。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下设三个研究方向:公共治理与城乡智慧管理、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危机与应急治理。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是学校直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在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地带开展具有鲜明“传媒与传播”特色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工作。学院以“勤政为公、学术并举”为院训,以“面向主流、突出特色、服务国家、培养英才”为宗旨,致力于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的传播创新与国家传播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微信号:kyan2588(点击一键复制)
加微信好友,免费领取2022联考答案精准估分
推荐资料
答案已出!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参考答案,快速估分尽快准备复试!
1.51M 下载 6973
新鲜出炉!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解析,帮助你快速精准估分!
904.16KB 下载 6946
快速估分,2022届管理类联考数学真题参考,快来对答案吧!
2.06M 下载 6699
答案来了!2022届管理类联考逻辑真题参考答案,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2.57M 下载 6456
2023届MBA提前面试一般四五月就会开始,MBA提面的申请资料要提前准备好。
730.84KB 下载 6399
2023届MBA考研大战已打响,做好提前面试准备明年顺利上岸!
2.98M 下载 6144
原创全真模拟卷,高频考点全包括,适合最后冲刺提升应试技巧,快速提分!
1.11M 下载 2493
2023届管理类联考早已打响,专硕君在这里为所有MBA人送上一份高效的学习方法。
0.00KB 下载 2461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大学MPA | 二十四节气:立秋
MPA 院校资讯

© 2020-2025 EMBAhope.com 粤ICP备191047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49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