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EMBA

网聚EMBA的力量
切换项目
登录后,EMBAhope更懂你,内容更有趣
发布头条
分享独家资讯
发布问答
有问题就有答案

“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十次系列活动

MPAhope

2021-07-23 06:25:55

+关注
7月2日下午,“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十次系列活动顺利举行。

7月2日下午,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教工党支部卫生法学课题组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十次系列活动,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博雅斋,中山大学北校园卫生管理学系会议室两地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汝为副教授主持,嘉宾云集,氛围热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副书记暨华南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项目主任颜海娜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汝青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廖了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于刚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小芳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傅承哲博士、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婧文博士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扬、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郭佩文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参与师生近40名,氛围十分融洽。

“守正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论文工作坊第十次系列活动

一、主题分享一

进行论文分享的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兢兰同学。她分享的论文题目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在制度、机构和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

文章主要从“立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创新性与可行性、初步结果”六个部分展开。在“立题依据”部分,吴同学介绍道,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公立医院不公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彰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试图从医保政策入手,针对居民在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就诊或住院时在支付比例和起付标准上拉开一定的差距。然而,事实证明,基本医疗保险的差异化支付比例难以引导参保人主动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此外,我国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从而达到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目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

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数量逐年上升,在最近几年保持平稳。但是有学者指出,居民的基本诊疗模式仍然是以到医院看病为主,供给侧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医疗卫生体系效率相对低下。这一现象说明,除了医保政策、硬件设备和人员配备等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居民社区卫生的服务利用。同时,文章发现政府在顶层设计上承担了积极主动的责任,这是改革得以推进的基础和方向,但是却缺失了连接顶层设计和微观权利保障之间的中观层面的管制,这个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在阅读文献后发现:现有研究侧重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医保政策、资源配置、居民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等之间的关系探究。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服务模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家、机构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比较少。而且国家发布的《评价指南》也主要侧重社区能力的全面提升,而非服务模式的完善。

因此,吴同学在“研究目的”部分提出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是探索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与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以及国家层面的评价指南、机构层面的服务模式与个人层面的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引导居民形成符合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就医行为提出政策建议,针对性细化《评价指南》中关于服务模式和建设标准的内容等。

在“研究内容”部分,吴同学表示,研究主要通过描述性分析,以期了解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同时借助安德森模型来探究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定量分析来厘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与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支——制度分析与发展,并以此来建构框架以搭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行动场景,同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国家层面的《评价指南》、机构层面的服务模式和个人层面的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调查对象为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对象。研究调查工具主要采用NCQA-PCMH调查工具来探究服务模式;采用PCAT成人简化版量表来探究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采用自编问卷来探究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部分,吴同学介绍其研究方法是在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来分析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搭建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行动场景,同时结合多层次制度分析理论来分析国家层面制度机构层面的服务模式与个人层面的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创新性与可行性”部分,吴同学介绍道,文章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伯明翰模式的适用性,二是探究计量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而文章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两个方面。

在“初步结果”部分,吴同学展示的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伯明翰模式的PCAT得分均接近于满分4分,且均高于传统模式,这说明患者在伯明翰模式下获得的服务质量更高,就诊的体验更好。下一步吴同学将进一步分析两种模式下,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运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其中将着重分析服务模式的影响作用。

嘉宾点评:

颜海娜老师认为该研究比较规范。她指出,吴同学在报告的第一板块“立题依据”部分做了非常好的引出,即首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做一个梳理,再通过比较分析各类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数据,然后自然的引出接下来的研究设计,她认为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该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的部分,也反映出吴同学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功底。

随后,颜老师就该研究的数据库提出了问题:在该研究所构建的这个数据库中,其数据是都由患者填答而得到的,还是有部分数据是由医生填答而得到的?还有,这些数据是涉及到诸如糖尿病等具体病症的客观数据,还是说这些数据只是来源于患者的主观填答的问卷产生的数据?胡汝为老师和吴兢兰同学对研究的设计、实施、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假设的验证及目前的结果都做了详细的解释。颜老师也就该研究的样本代表性、抽样方式、研究信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廖了老师认为,该研究以偏描述性为主,首先肯定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等一系列研究架构和组成部分非常规范,研究角度很新颖,但是在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伯明翰模式和传统模式定义的标准,以及伯明翰模式如何在实际调查中准确地切合其定义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然后,廖老师又询问了该研究借助该模式所要侧重研究的方面。

吴小芳老师注意到该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安德森模型,她认为,该研究比较注重于个人层面的一些变量,而机构层面的变量仅仅只考量了“服务模式”这一变量,但是通常来说,在安德森模型中,机构层面的变量其实考量的比较多。吴老师认为,社区本身还有很多变量亟待去挖掘,如果该研究要探讨机构层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的话,那除了研究中考量的比较多的关于个人的部分,其实还需要纳入更多的一些关于社区方面的一些变量。包括在制度方面,研究中只考量了一个“卫生政策”的变量。她认为,该研究需要平衡好三个部分,以此更好地回应研究本身的题目。吴老师认为该研究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她很期待能在研究中不断挖掘一些亟待去关注的变量,以期能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这个框架。

傅老师认为该研究是一个混合研究,但其研究设计和研究架构可以参考其他优秀的混合研究进行修改完善。颜老师接着傅老师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该研究并非是一个标准的混合研究。傅老师建议该研究再打磨的话可以做一个混合研究的体系研究,做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同时还是要做混合研究。

二、主题分享二

接下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兢兰同学又为我们分享了她的英文文章——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ident Status and Patients’Experiences of Primary Care: Results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 China. (居民身份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的关系研究:中国大湾区的成果)

分享主要从“背景、方法、结果与讨论”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在“背景”部分,吴兢兰同学为我们介绍了选题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内背景。然后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既有的研究,发现既有的研究多是侧重于对一些欧洲国家的移民的健康状况、需求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进行研究。然而,比较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差异的研究较少,且许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接着吴兢兰同学分享了其研究假设及研究内容,她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通常与医疗来源、医疗机构的类型和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关,由此,文章提出研究假设,即居民身份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研究采用成熟可靠的PCAT评估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的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并进一步探讨居民身份与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验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的分享中,吴同学分享了其调查工具——PCAT量表,该量表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初级卫生保健政策中心开发的一系列PCAT量表之一,用于评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接着吴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其研究变量,研究通过自制的问卷,收集个人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特征两个维度。研究的统计分析均采用IBM SPSS25.0进行,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来评估居民身份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一共发放了1776份问卷,回收1744份,回复率为98.2%,不完整的不合逻辑的重复的问卷,被认为是无效的。经数据清洗后,得到有效问卷1568份,有效率为89.9%。接着吴同学通过对结果的分享与讨论,得出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要比户籍人口低,且主要体现在首诊利用、服务连续性和文化等三个层面。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提出的人人享有平等和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此,吴同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决策者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尤其是可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普通话能力,削弱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对患者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以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无障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嘉宾点评:

吴小芳老师提到了健康悖论的问题,即流动人口通常在迁入一个地区的时候,他们的健康水平会显著的高于当地的居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健康的优势就会消失,他们的健康水平就会下降。很多的学者对这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面这可能和当地医保制度下流动人口的相对弱势有关,在别的方面,流动人口与当地人不同的文化习惯、不同的健康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健康悖论发生的缘由。

在城市里,户籍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会发生的这种差异性,其实背后不仅仅只是制度在起作用,它背后其实还有许多因素亟待我们去挖掘,吴老师期待该研究能把故事讲得更完整,更有趣一些。吴老师认为,该研究中的公共卫生范式与公共管理的范式存在一些不同,如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她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更有意思一些。

颜海娜老师认为,在社会学所讨论的社会融合问题上,国际社会讨论的“移民”概念其实和国内学界的“流动人口”概念其意蕴不同,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起点上,还是需要先辨识国内既有研究与国外既有研究之间的区别。再者就是该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问题是不同居民身份于这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中所有的差异,在其背后其实缺少一个具有张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更为详细和直接地在文章中表述出来。

胡汝为老师补充道,文章后期将会不断修缮补充。目前团队已经着手链接到更多资源,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到大湾区范围的其他城市。胡老师考虑,根据研究中机构层面的“医疗之家”的模式来建立多个干预的试点,通过试点跟踪约五六百个患者,再做队列进行比较分析,胡老师认为这样使得研究更具意义。她认为基于软科学视阈,确实有许多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学的老师会注重考量社会融合的因素,但该研究暂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量,但是在研究背后,其实也有涉及到社会融合的一些条目,比如说不仅仅是患者有参与社会融合,医生的社会融合也是亟待我们关注的一个点,因为医生本身也可能是外地人,也可能是流动人口,他们也会存在是否使用方言与社区患者沟通的问题,而这个条目在原版英文问卷是以“非英语”患者来测量的,课题组在做本土化的时候改为了“非粤语”患者。因此,我们后期还会有一些有趣的点可以再深入去挖掘,这也是我们后面想要去做的。我们期待社区卫生服务能为这些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迥异于外面的综合的医疗机构的家庭般的关怀。

廖老师指出,文章标题提到了“大湾区”,但是她认为研究没有回归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范畴,仅仅从广深两地来调研,需要再继续扩展到其他城市。在另一方面,该研究关于流动人口需要作不同类型的界定和划分,因为流动人口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普通工人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包括流动人口的学历以及他们的年龄阶段,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素质的流动人口,想必研究结果也会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会导致对最终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胡汝为老师回应了廖了老师的问题,她补充道,她们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系列研究,这篇文章只是侧重于对广州的一些社区展开调查,同系列的其他文章会覆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及医疗体系特点的城市。同时,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考虑到对不同流动人口作差异化的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博士研究生郭佩文也赞同颜老师与廖老师的看法,她认为研究的关键点是为什么要研究居民身份跟这个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验,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或者动因是什么,她期望看到一个更有趣的研究问题。

她补充道,研究题目中显示研究范围是大湾区,据此,她想到了大湾区的不同地域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异,除了广州和深圳,在珠海、中山、香港澳门等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这些城市的文化语言其实是存在差异性的,她认为研究需要关注到大湾区的不同城市在提供基层医疗服务时所存在的区域性的差异。

三、总结

在会议的最后,胡汝为老师、颜海娜老师分别就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胡汝为老师认为,很多老师都对吴同学的研究提出了很高的期待,期待其研究地域还要扩延到香港和澳门等地的社区,胡老师鼓励同学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不要仅拘囿于自己学科的视域,要警惕认知遮蔽,在做研究时考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计量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研究中的结合。胡老师希望训练同学们以养成一种宏观的思维习惯,她认为同学们用好公共选择理论大有裨益。随后,胡老师再次对各位老师提出的诚恳的建议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对同学们做好跨学科研究的祝福与希冀。

颜老师总结到,通过本次分享,使得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魅力,颜老师鼓励学生们尝试做一些多案例的比较研究,公共管理的同学们可以以此来设计毕业论文。随后她提到,在时下的疫情常态化期间,社区居民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服务需求也是越益增长的,同学们可以尝试融合信息科学等专业来跟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的专业做交叉研究。她强调,同学们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学科的视域,外面的世界很大,精彩纷呈,我们要多了解不同学科的比较优势,了解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一些东西,从他人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中汲取营养。

(本文来源于华南师大MP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号:kyan2588(点击一键复制)
加微信好友,免费领取2022联考答案精准估分
推荐资料
答案已出!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参考答案,快速估分尽快准备复试!
1.51M 下载 6973
新鲜出炉!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解析,帮助你快速精准估分!
904.16KB 下载 6946
快速估分,2022届管理类联考数学真题参考,快来对答案吧!
2.06M 下载 6699
答案来了!2022届管理类联考逻辑真题参考答案,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2.57M 下载 6456
2023届MBA提前面试一般四五月就会开始,MBA提面的申请资料要提前准备好。
730.84KB 下载 6399
2023届MBA考研大战已打响,做好提前面试准备明年顺利上岸!
2.98M 下载 6144
原创全真模拟卷,高频考点全包括,适合最后冲刺提升应试技巧,快速提分!
1.11M 下载 2493
2023届管理类联考早已打响,专硕君在这里为所有MBA人送上一份高效的学习方法。
0.00KB 下载 2461

猜你喜欢

© 2020-2025 EMBAhope.com 粤ICP备191047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49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