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EMBA

网聚EMBA的力量
切换项目
登录后,EMBAhope更懂你,内容更有趣
发布头条
分享独家资讯
发布问答
有问题就有答案

练好基本功,就能赢99%的事 | 人大EMBA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21-12-21 07:48:01

+关注
纵观全球的卓越商业领袖,他们几乎以破纪录的时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成功的领域,打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商业帝国。

内容来源: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书籍《跨越不可能:如何完成高且有难度的目标》史蒂芬·科特勒 著

来源:笔记侠

纵观全球的卓越商业领袖,不论是埃隆·马斯克、拉里·佩奇(谷歌CEO)、杰夫·贝佐斯,还是任正非、马化腾、张一鸣,他们几乎以破纪录的时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成功的领域,打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商业帝国。

是什么让这些强者时刻保持着这种近乎苛刻地、勇猛精进地品质与习惯?又是为什么,在几乎不可能的目标前,他们不但没有望而生畏,反而持续地高活性爆发,不断向前?

全球心流体验专家、巅峰表现专家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跨越不可能的“公式”:不可能→动机X学习力X创造力X心流→可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动机:一切的开始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日拱一卒的长期积累。

在这段旅程中,精英玩家从不依赖单一的燃料来源,无论是体能燃料还是心理燃料。但今天,我们主要关注后者。

巅峰表现者们除了积累心理燃料,还会培养并校准自己的动机,如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并通过叠加这些精神能量来源,获取生活中效力最强的情感燃料,为前进汲取动力。

所以,究竟是什么在驱动我们?

1.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

科学家们把心理驱动力分为两类: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

外在驱动是我们自身之外的奖励,比如金钱、名声和性;内在驱动则相反,它是我们自身的心理和情绪力量,如好奇心、激情、意义感和使命感。

另外,自主性——对掌控自己生活的渴望——也是一种内在驱动;掌控感——我们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时的感受——则是另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

虽然外部驱动非常有效,但这仅限于我们获得生命安全和保障之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美国人的幸福感会随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但当年收入达到约 7.5 万美元后就进入了瓶颈。

超过这个临界点之后,幸福曲线开始大幅偏离收入曲线,幸福变得与收入无关,因为一旦人类满足了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物质条件就开始失去诱惑力。

一旦外在驱动开始失效,内在驱动就会取而代之。

在商业领域,公司激励员工的方式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一旦员工觉得自己付出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回报。

那么即使加薪、发年终奖也无法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或工作表现。他们会更加希望得到内在的奖励,比如希望控制自己的时间(自主性),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好奇心或激情),以及做更重要的项目(意义感和使命感)。

2.驱动力与自主性、掌控感

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可以将你送往不可能的发射台。但取得成功是一场漫长的游戏,如果你志在通关,那仅靠这三个初始驱动因素的推动力远远不够。

为了通关,我们需要在驱动力(即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的基础上,融入自主性和掌控感。

自主性是对自由追求激情和使命的渴望,是对驾驭生命之舟的需求。掌控感则更进一步,它可以驱使你成为专家,也会鞭策你去掌握释放激情、完成使命所需要的技能。

任何情况下,自主动机都强于受控动机。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受控动机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当被迫做出反应时,人们通常会寻找捷径。

以安然公司(注: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于2001年破产)为例。

他们认为激励员工的最佳方式是给表现最好的员工发放股票期权——这是一个以诱惑为动机的例子。但人们很快发现,获得这些奖金的最佳方式是人为抬高股价,实施公司欺诈,这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安然的历史经常被当成贪婪和傲慢的反面案例,但其本质实际上是错误动机导致的错误行为。

而当人的行动主要以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来驱动时,由于它带来了兴趣和享受,巩固了核心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主性会提升我们的效率,也能够强化我们许多其他的能力。

3.掌控感,让你不断精进的欲望

除了自主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论文《成就动机》中指出了另外一个同样强大,甚至可能更强大的内在动机——“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种让自己不断精进的欲望,它让我们渴望磨炼自己的技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持续不断地改进。

人类最喜欢一点一点不断地取得微小的胜利。这些胜利会使我们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实际上是大脑用来鼓励我们做出某些行为的方式。但要取得真正的胜利,就需要让多巴胺日复一日地保持这种状态。

这种持续的多巴胺飙升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形容为一股冲劲,许多顶尖高手都非常享受这种感觉。作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Drive)一书中解释道:“到目前为止,最强大的单一驱动力就是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取得进步。”

当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时,就走上了通往掌控感的道路。

要想真正利用好“掌控感”这种驱动力,你可以用生活中15%-20%的时间——可以把它称为“自主时间”——寻找挑战和技能的平衡点,去试着做那些与你的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相一致的事情,力求做到更好。

学习力:快速成为专家的能力

有了目标之后,还需要储备相应的知识,也就是需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 30 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摸索出了学习知识的5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五本书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数字对每个人而言可能不一样,但每次接触一个新课题时,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读五本书,在此过程中允许自己一无所知。

此外,不要随便挑五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本书:你能找到的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

第一本书不是真正用来学习的,更多的是让你熟悉将要进入的世界,培养对专业术语的基本感觉。

第二本书:选择一本同样很受欢迎,但通常更专业、与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

这本书要么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要么就是直接相关。再次强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以及选择畅销书的原因——是为了唤起兴奋感。在动机层面,你需要在一开始就感到兴奋,因为这是正式学习的基础。

第三本书:选择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半技术性读物——这本书仍然颇具可读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难度。

这本书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的基础之上,但其语言更加精确,并且包含了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细节。

第四本书:这是你要读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书那么有趣,但它会让你了解到该领域真正的专家正在思考的问题。

密切关注该领域目前的最新进展,了解该主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时,找出“疯狂”之处,也就是专家们认为的胡言乱语。你可能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你需要知道它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存在的原因。

第五本书:这本书并不总是最难读下来的(最难的通常是第四本),但通常是最难理解的。

因为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该主题的未来,包括其发展方向及发展节奏。这本书会让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读完这五本书,你的大脑通常已经储备了足够的数据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基本的认识。你已经熟悉了专业化的表述,视野中已经勾勒出了宏观大局。

第二步:把自己当成白痴

读完这五本书后,你的笔记本上应该已经记满了问题。把这些问题再看一遍,你会发现许多问题现在都有了答案。剩下的问题怎么办呢?你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一步:找专家来讨论。

第三步:探索空白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专家越来越聚焦于细分领域。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有着难以置信的渊博知识,但往往对其他细分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所以,当你完成第二步,并开始问一些巧妙的问题时,你就会开始注意到答案中的空白。

一开始,你可能很难感受到这些由空白带来的直觉,而且你真的没法强迫自己找到它。但是,因为你一直在追随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发现这种联系播下种子。

比如,假设你对动物行为感兴趣。从动物行为来看,更高层面的一个类别是生态系统行为,那就去研究其中的空白吧。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系统中的各个独立模块是如何工作的。

或者你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研究: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只是生态网络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在研究生态网络行为的基础上去研究动物行为,会得到什么结果?你可以去填补这个问题的空白。

由于研究领域划分得越来越细,专业知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孤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被无人知晓答案的难题困住。伴随着这种挫败感,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第四步:不断提问

我之前做记者有一个标准信条:有三个消息来源印证即为事实。这意味着,如果三个人分别告诉你同样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相当肯定那件事确实发生过。

但是,当我打电话给第五位专家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我得到的答案与之前的所有答案都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要不断提问。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开始寻找答案之间的冲突,找到那些与你已经请教过的专家意见相左的专家。当你发现你自认为了解的一切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你就把自己摆在了正确的位置上。

第五步:找到叙事结构

我们的大脑天生会把因果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生存机制。如果我们能基于“是什么”回溯“为什么”,就能学会预测未来。这就是大脑喜欢叙事的原因,因为叙事是一种更大规模的因果关系。

然而,无论多大规模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都是一样的。把因果联系起来,就是模式识别。为了奖励这种行为,我们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带来的乐趣可以强化“是什么” 和“为什么”之间的关联,从本质上提升学习能力。

20 世纪 90 年代末,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沃尔弗拉姆·舒尔茨做了一项实验:给猴子一杯它们最喜欢的果汁作为奖励,然后观察它们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在实验刚开始时,只有当猴子真正喝完果汁后,它们的大脑才会释放多巴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会提早出现,例如,实验室的门刚被打开时猴子便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在实验进入尾声时,猴子的多巴胺甚至会更早出现激增。

本质上,舒尔茨的实验证实了多巴胺对学习的作用。每当我们得到一种类似那杯果汁的奖励时,大脑就会搜索最近的经历,寻找可能触发这种奖励的因素,即导致结果的原因。如果不断重复这种模式,当我们再次注意到这个原因时,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最后,大家要注意2点:

第一,读完前五本书就自以为学有所长。

在武术界,人们总是说,黄带和绿带——进阶初学者和中低水平者——是最危险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自认为对实战已经了解透彻了,经常想要找人试试身手,结果往往被人打得落花流水。学习也是一样。

第二,丧失动力和好奇心。

专家们对自己不知道哪些问题心知肚明,也明白还有很多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这个事实会令人望而生畏。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可能会让人失去动力。

但是,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新发现的知识缺口是好奇心的基础,所以,你需要跟随好奇心再去阅读五本书,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创造力:取得成就的起点

纵观互联网历史,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都拥有异于常人的创造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造力?根据沃拉斯和庞加莱的研究,他们发现创造力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确定问题,大脑探索该问题的维度;

第二阶段“孕育”,问题从意识转移到潜意识,模式识别系统开始审视这个问题;

第三阶段“明朗”,我们从过往经验中“顿悟”,产生想法,重新回到有意思的思考中;

第四阶段“验证”,新想法会被有意识地审视、测试并应用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了解了创造力的四个阶段,我们如何才能具备创造力?

策略一:保持好心情

大脑产生创意的主要部位是前扣带皮层,而激活这个部位的最好方式是好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前扣带皮层会对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预感更敏感,我们也更愿意冒险。

而创造力总是带有一点危险的。新想法会产生问题,它们可能是完全错误的,难以实施,并对现有的一切构成威胁,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付出代价。

策略二:拓宽视野

当你的目光看向远方时,你的大脑也会思考得更加长远。这就是为什么置身于大自然与创造性顿悟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要总躲在书桌后面,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的世界。

策略三:非时间和独处的重要性

除了好心情和大空间,创意还需要非时间(即不设定明确目标或任务的一段时间)和独处空间。

比如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好天气的下午,一个人喝咖啡的休暇时光,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

策略四:从陌生之处下手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模式识别系统。清醒的时候,系统在寻找模式时更倾向于搜索熟悉的本地网络,而创造力则需要一种更奇特的方法。我们需要的不是在熟悉的领地寻找,而是在大脑布满灰尘的角落、密室和被遗忘的壁橱里翻找。

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创造力,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从一个与已知事物无直接关联的想法入手。从不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迫使大脑扩大搜索参数,激活远距离联想技能。

策略五:在盒子里思考

我们一般会说,要“跳出盒子思考”,但现在可能要反其道而行之,学会在盒子里思考。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驱动创造力。

正如爵士乐大师查尔斯·明格斯曾经解释的那样:“你不能凭空即兴创作,你必须在某些东西的基础上即兴创作。”

关键在于,限制条件可以驱动创造力,而毫无限制会给你过多的自由度,让你无从发挥。所以我在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永远要知道事情的开始和结束需要什么。

策略六:给大脑添加“弹药”

创造力需要模式识别,但是模式识别需要什么呢?答案是“弹药”。如果你不能定期地向模式识别系统输入新信息,那么大脑就会缺乏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所需的弹药。

如果我们提供给模式识别系统的信息与系统关联到的信息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这是大脑熟悉的模式,那么我们就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来产生预期的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非本专业内容,比如,每天读25~50 页与你的专业相去甚远的书,择一个集多种好奇心于一体、但与你的日常工作无关的主题。如果某个想法引起了你的注意,暂停一下,让你的大脑有机会与它关联起来。

策略七:麦吉弗法

第一步:问题识别

写下你的问题。就是字面意思,用手写下来。此外,要尽可能写详细一点,但不要太担心内在的逻辑关联。

第二步:孕育

把工作交给潜意识,自己做一些能带来轻微的身心刺激的事,比如跑步、瑜伽、泡澡、吃零食之类的,然后睡一觉。

第三步:自由创作

第二天,安排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你的问题。如果还是没感觉,可以做点儿能激活潜意识的事,比如敲击键盘—— 写什么都无所谓,比如抄你最喜欢的书、写歌词等。用不了多久,你的问题的答案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心流:源源不断的能量

很多人对心流都有一种误解——心流是一种全程都很舒服、很流畅的状态。

心流的确是一种很棒的状态,但这只是整个心流循环的一个阶段。完整的心流循环包括挣扎、放松、心流和恢复四个阶段,每获得一次心流体验,都意味着你需要完整地经历这个过程。

第一阶段:挣扎

挣扎是一个加载过程。我们不停地给大脑加载信息,这一阶段以学习为主。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头脑来获取技能和信息。

原因如下:心流体验是围绕自动处理过程构建的,但自动处理的前提是技能储备。你需要先慢慢地、有意识地掌握技能,然后大脑才能完美地、无意识地执行。

比如,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挣扎阶段要做的就是确定主题,安排采访,阅读相关材料,写出章节概要。

在此过程中,不愉快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挣扎阶段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工作记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我们向大脑输入三四份新数据,就会占满大脑的存储空间,让我们疲于应对,之后我们试图输入的每条信息都会令我们产生挫败感。

此外,由于潜意识更喜欢处理大量的数据,所以必须把自己逼到信息过载的边缘才能最大化这一阶段的效果。

第二阶段:放松

心流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放松。

在挣扎阶段中,前额叶皮层异常活跃,它需要全速运转以解决问题。在放松阶段,我们需要学会松弛和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注意力从问题上转移开,使潜意识接替意识完成信息处理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做哪些不相关的事情呢?

研究表明,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起到最佳放松效果,比如开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制作飞机模型,在花园里侍弄花草,弹吉他等等。

第三阶段:心流

一旦进入心流状态,要尽量避开以下四种可怕的“心流障碍”:

分心之事:干扰是中断心流体验的首要原因。一旦脱离心流状态,就很难再次进入。

消极思考:心流状态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状态,大脑在寻找这些联系。一旦开始消极思考,你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兴奋感不足:缺乏斗志的人无法进入心流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维持这场战斗,你就会感到疲劳,无法长时间保持状态。

准备不足:既包括生理准备,也包括心理准备。无论哪种情况,如果你不能将关键技能和能力内化成肌肉记忆,就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如果你正处于心流状态,想要持续更久或更加深入,就需要激活更多的心流触发器,比如提升你所做事情的新颖性、复杂性或不可预测性,采用更有创意的行事方式,稍微提高挑战难度,或者再多冒一点风险。

同时,保持注意力集中,控制思绪。为了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必须排除外部干扰,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就容易受到内部干扰。我们需要关闭内心中的多个自我,也就是要忘我。

第四阶段:恢复

心流是一种高能状态,但起伏必然相随,涨落必然相依。这就是为什么心流阶段之后紧接着恢复阶段。

但并不是所有的恢复策略都能起到相同的效果,我们要进行积极的休息,比如慢跑、正念冥想、桑拿、按摩、睡眠等,以便为下一个挣扎阶段储备能量。

总结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所有秘诀,很不起眼,对吧?而这些不起眼的秘诀正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因为看起来太简单,反而让我们掉以轻心,以至于忘记了“练好基本功,就能赢99%的事情”。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大商学院EMBA立场。

微信号:kyan2588(点击一键复制)
加微信好友,免费领取2022联考答案精准估分
推荐资料
答案已出!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参考答案,快速估分尽快准备复试!
1.51M 下载 3288
快速估分,2022届管理类联考数学真题参考,快来对答案吧!
2.06M 下载 3143
2023届MBA提前面试一般四五月就会开始,MBA提面的申请资料要提前准备好。
730.84KB 下载 3035
新鲜出炉!2022届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解析,帮助你快速精准估分!
904.16KB 下载 2653
2023届MBA考研大战已打响,做好提前面试准备明年顺利上岸!
2.98M 下载 2638
答案来了!2022届管理类联考逻辑真题参考答案,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2.57M 下载 2588
2023届管理类联考早已打响,专硕君在这里为所有MBA人送上一份高效的学习方法。
0.00KB 下载 2002
全真命题,高频考点要点全包括,非常适合最后阶段自我评估与提升!
1.11M 下载 1644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 2021-2023 EMBAhope 粤ICP备191047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4902号